半燃
其一
世界需要设计
索引
为什么写周报
我实际上今年初的时候买了一本日记本,虽然并不是天天都有在写,我记录了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日子。记录实际上是一种反省,让我回忆最近都干了什么。日记可能不是天天都有意思,但如果周记记成流水账的样子,或许证明这段日子应该反思了。以前有人说,吾日三省吾身,虽然每日都自省我做不到,但是每周做一些复盘应该还是可以的。
其实这周二的时候我已经发了半燃其零了,但是我觉得这周还是应该把第一期放出来,于是那些在其零中记录过的事情我就不会再说了。在这里,我会记录最近在读的文章、看的作品,以及一些简短的思考(不用写成长篇大论的那些),请随意看看吧。
读过的文章
城市无外
一篇有关城市、城市化与数字世界的城市化的杂谈,看文献像是论文,实际上行文更散文一点。其实后面的内容我更看的懂一些,作者把程序(应该是那些积累了大量用户的)比作城市,把数字世界的应用和现实世界的设施作比较,写了数字世界的城市化。
提问的智慧
非常经典的文章,但是其实这周我才第一次读。读了之后也有了一些反思,我是不是经常在问一些愚蠢的问题?我觉得这篇文章作为(技术相关)提问者的准则还挺好的,可以帮助提问者更快得到答案,也让提问者能更尊重被他人的善意。
我想要的 vs 我认为可能实现的
标题表达的已经很清楚了,讲的就是要分清这两种想法。给我的启发就是要把设计思维和工程思维区分开来,在不同的阶段切换不同的思维模式。
创作
要保持创作才能保持活力,所以我每周都要做些什么出来。图片的问题比较复杂,暂时还没配置,这三张我就先放在 Github 上,以后或许会配置图床。
2024年2月1日编辑:图床和图片样式都已经配置好啦。
左侧是当时发布这个网站时候做的宣传图,我真的挺喜欢这张的。
中间是我在一个深夜里的心情,看着有些破碎感,或许还是有些醉了的。
右侧的是一张戏谑的怪核作品,虽说后续加上的文字是出于调侃目的,但背景的这张图我是认真做了的,这其实是作业的背景素材,这两天按理来说要做好了。
时间的成本
我在买东西的时候会一直浏览,货比三家,反复思考合不合适——我最近猛然发现,省下来的这点钱或许都不能弥补我的时间成本。
之前看了一篇帖子,讲 Warframe 里赚货币的方式,最有效率的其实是在现实生活中工作,然后氪金——比在游戏里反复刷材料效率更高。时间是一种隐性的成本,我们往往聊成本的时候第一点想到的就是金钱,却忽视了优化金钱成本的过程中耗费的时间。对单项资源的优化,却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效益下降,所以考虑整体的优化才是更正确的。
或许以后我会这像样子来买东西,先思考好我需要什么,然后只挑五分钟,选一个最合适的就好了,总是一条条看评论其实也挺的。(或者以后五分钟找不到的资源我就直接买了,虽然以前觉得这种行为挺蠢的,但或许免费的才是最贵的。
推荐:Buckwheat 记账程序
Buckwheat 是一个安卓平台的简洁记账程序,开源免费、采用 Material design 风格的界面设计。主界面类似计算器,只需输入金额并确定就可以提交一条记账,使用起来还是非常方便快捷的。
我特别喜欢这个 Material design 风格的界面,精致温和,而且非常易于操作——当然主要是好看,视觉是有强大的力量的。
我很喜欢这个程序,而对于这样一个开源项目,最好的支持方式就是宣传,于是我就在这里推荐了,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去试试吧,你可以在 Google Play 以及 Github Releases 获取。
当然,支持开源项目的方式还有参与开发,但是目前我的能力还做不到什么——不过我可以试试用自己学设计的视角思考一下。我发现交互体验有一些值得优化的地方,于是在 Github 上提了一个议题(issue),说实话这种时候就感觉英文不够用了,哪怕这些年来写过那么多作文,我还是怕开发者不能理解我的意思。
在这样一个 GPT 的时代,不用 AI 来解决这种问题简直就是不解风情了。我把自己写好的初版投给 Bard 和 Bing,让它们帮我看看有没有什么语法错误和表达不清的地方。Bard 对我的英语好像评价很高,说大部分都很流畅(可能这只是安慰我的话语),我按着它们给出的建议修改了一下内容,也学到了一些表达。不得不说 GPT 真是伟大的发明啊,用来学习语言还是非常好用的。
合作的难度
我有时候不会选择合作——我并不是说合作的时候我会摆烂不干活,态度不会影响工作,合作的时候我会好好完成的;我的意思是如果有得选择,我会更想独立完成,因为我发现合作的过程或许没有独立完成愉悦。
都说,合作中沟通很重要。沟通是让别人理解你的想法,确保对方知道你想干什么——但这是在实践层面的。在开工之前,我们的信仰、观念、态度是不是一致,是不是也很重要?或许许多项目还不用上升到这个层面,所以大家都跳过这一步,直接进入沟通环节了;对于一些更加表达的项目,观念一致(或者求同存异)是很重要的。
理解不代表认可,而说服也分为辩论层面与观念层面——而沟通是可以习得的,理论上讲,我认为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近乎无损地展现出来,只要方法合适。所以我觉得合作真正的难度还是在于观念的协调,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、何方圜之能周兮——大概是这样子。
不过我真的很感谢过去、现在、将来能和我一起做项目的老师们,因为我在想的这些事情,大家应该都有感觉吧。而我理解别人还是挺慢的😭不嫌弃我真是太感谢了。
如何随时记录
我在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真正的随时记录思考,有太多想法是转瞬即逝的了,而我记忆力总不是很好。我现在在用 flomo 来记录,大部分时候还好,但也总有掏不出手机的时候,而且打字也有些麻烦。
我在想或许可以用一个类似录音笔的装置,要有长续航,要能自动转文字,而且要能自动同步,如果能无感化就最好了(智能手表或许合适一点?)
我写完上面的文字的时候发现,好像有点太跳跃了,像是我在“文章”里说的工程思维,我太快就去思考如何实现了,我应该用设计思维先定义问题的。这么看来固有观念还是太过根深蒂固,我还是要再多磨练啊。
随记
醉时
喝多了,躺在床上总感觉头在往下沉,身体随时都要旋转。
发现院领导对我们专业不是很满意时
我承认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,我想未来的世界需要设计。
摸鱼时
好像开了节能模式,话说得很少,好像在认真思考,其实只是神志不清。
结语
大概就是这样,这是2023年的10月23日至10月29日、今年第44周、学期第九周的周报。现在是10月末,我在京城的晚秋写下第一篇周报,下周再见!